到属于青年的“西部”去
2012年夏天,我刚刚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读书。开学伊始,辅导员教给我们的第一课,不是专业课程,也不是纪律守则,而是我们系的系歌。
我一生都不会忘记这首歌。它的名字,叫做《祖国不会忘记》。
*在茫茫的人海里,我是哪一个?*
*在奔腾的浪花里,我是哪一朵?*
*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,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。*
*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,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。*
*不需要你认识我,不渴望你知道我。*
*我把青春融进,融进祖国的江河。*
*山知道我,江河知道我。*
*祖国不会忘记,不会忘记我。*
当时只有十八岁的我,思想还很幼稚,对“家国情怀”还谈不上有什么特别深刻的理解,但这首歌却令那时的我热血沸腾。
在一穷二白的建国初期,我的学长学姐们正是唱着这首歌,义无反顾地前往祖国的大江南北,到西部去,到边疆去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,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扎根生长。这些本有可能过上更优越生活的“天之骄子”,吃的是最粗粝的食物,喝的是最苦涩的盐碱水,住的是最简陋的窝棚,做的是最繁重的工作,却能拥有最积极、乐观的心态。他们将当时最艰苦的新疆、西藏和兰州戏称为“新西兰”,物质层面的贫瘠与艰苦完全无法泯灭他们精神上的富足与欢愉。
他们是天之骄子,但他们首先是中华儿女。
七十年弹指一瞬。在包括我的学长学姐们在内的先辈们的辛勤努力下,当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当年贫瘠的“新西兰”已经成为了繁荣的沃土,即使是最最偏远的边疆地区,也做到了电力、交通和网络的全面覆盖。我们筚路蓝缕、饱经沧桑的先辈们可以自豪地宣布,他们曾承受过的肉体上的艰辛和物质上的匮乏,新一代的中华儿女已不必再去承受,即使是在最遥远的边疆。
泱泱中华,苍茫大地,如今的中国早已今非昔比。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充满机会,有无数的空间留待中国青年去一展拳脚。而我们要做的,是要动用青年人的智慧与冲劲儿发现这些机会,而非让狭隘的观念限制了自己的未来和发展。如今的中国青年,更要到“西部”去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。
青年的未来在“西部”。什么是“西部”?如今的中国青年,是不是像先辈那样,必须在遥远的我国西部边疆扎根,才算“去西部”?
不是的。中国青年的“西部”,远比单纯的地理意义更加广阔。甚至可以说,我们每一个青年人,都有自己的“西部”等待着我们的挖掘和开拓。
1.
在全国广袤的中小型城市与乡村中扎根下来建功立业,是“去西部”。
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,现实条件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一些规模较小的国家一样,将经济和人口集中在少数几个特大城市当中。从工程实践上讲,城市的运转效率与其“比周长”存在正相关。简单来说,适度的人口聚集对经济发展有利,可一旦城市的人口超过一定的规模,城市的运转效率就会急剧下降,经济发展的阻力急剧增加,运行的容错率急剧降低。一旦发生紧急事件,城市遭受的损失与破坏也会急剧上升。
青年人挤在少数几个大城市、大单位当中,会明显地感觉到自身的发展处处受限:这里富集了太多的资源与人才,以致于青年的才华很难得到重视,也很难发挥出自己的能力。
一方面,大城市和大单位富集了过多的人才,造成了资源的低效与浪费,变得日益臃肿;另一方面,小城市与小单位却得不到足够的人才,无法得到发展。无论对于国家的发展,还是对于青年自身的前途来说,这都是一种资源的错配。
身为青年,不应该被短暂的眼前利益和留在大城市、大单位的虚荣心所左右,而更应该看到社会的迫切需要与自身的长远发展。很多时候,抛开那些不切实际的、留在大城市和大单位就能“一步登天”的幻想,到小城市、小单位来,到需要人才的地方来,踏踏实实地做起,往往能够获得更快的个人发展。
将资源集中在少数几个超大型城市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,近年来,国家也一直在疏解超大型城市的部分功能,持续增加对中小城市和乡村的资源投入,让年轻人即使离开大城市也能获得很好的发展空间。青年人,何妨放下焦虑,抬起目光,试着寻找一个更适合你的环境呢?
2.
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中投身海外建设为国为己谋求发展,也是“去西部”。
在漫长历史中的绝大多数时候,中国都在扮演一个包容、开放、和平的大国形象。这是中国的文化基调,也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民族性格。中国无法离开世界独自发展,一个没有中国和中国人参与的世界也同样缺乏未来和前途。随着时间的推进,中国的开放只会越做越好,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只会越来越紧密。这是历史大势,是任何心怀恶意的破坏势力都阻挡不了的。
国家的大势所趋,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而言,同样也是机遇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推进,必将带来无数的就业机会和大量的经济增长,同时也必将产生许多岗位缺口。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,都将和我们的祖国一样,同世界联系在一起。
我曾结识过许多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援建的工程师朋友。他们坦承,他们最开始背井离乡来到非洲,支撑他们最主要的并不是家国情怀,而是个人的发展。“主观为自己,客观为国家”,这是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。国内的大城市,生活成本高、生活压力大,极度的拥挤更加拉低了人们的实际生活质量。人才的过度饱和也使他们在工作中很难学到有用的东西,对自己的发展不利。与其这样,还不如远走非洲,拿一份相对国内同样岗位来说更高的收入,同时也离开这种竞争压力极大的环境,放松放松心态。
为自己,这是他们最初的想法。可真正到了非洲、扎下心来投身工作之后,他们对国家的爱与责任感却反而变得更加厚重和深沉。中国企业在海外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,不仅仅是简单地“将大坝卖出去赚钱”,而是同时要肩负起构建国际关系的责任;中国的工程师们也并不仅仅是要将工程建好了事,而是同时要承担培训当地工程师和工人的工作,将技术与科学的思想带给这些经济上暂时落后的人们。
一些欧美发达国家企业的出海,还是秉承着殖民时期的思路,只是在掠夺资源的同时,假装慷慨地向落后国家输送了些“救灾粮”,图的是眼前的利益;而中国企业的出海,却在扎扎实实地播下科技的种子,追求的是长远的合作。只有亲历过海外工程一线的人,才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两者的差别;而只有亲自做过这种“技术传播者”的人,才能真正体验到这种工作的伟大之处。
一位中国老师傅在临回国前对他的非洲徒弟说,我之所以对你这么严格,是因为在未来,你还要把这些技术传给你的同胞。我走以后,你就是师傅。我对你足够严格,你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师傅。
给予永远比索取快乐百倍。这遥远的海外,正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青年工程师们的“西部”。这不同的风土人情,恰恰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。
3.
不为流俗所惑,不受旁人干预地选择自己的职业与生活方式,用自己选择的方式去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,更是“去西部”。
有这样一则脍炙人口却也让人哭笑不得的笑话。
*记者采访一个放羊娃,问他:“你放羊是为了什么呢?”放羊娃答道,“是为了赚钱,娶媳妇,生娃。”*
*“那生娃又是为了什么呢?”记者又问。*
*“为了放羊。”放羊娃答道。*
这样荒谬的故事曾经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发生过。从小到大,几乎永远有一种声音在你的耳边回荡:你是什么身份,你应该做什么职业,应该在什么城市居住,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。有许多人就是迷失在这样一种声音中,变得随波逐流,在别人希望他居住的城市,过上了别人希望他过上的生活。日复一日,变成了那个可怜的“放羊娃”,失去了自己的思想,陷入了毫无意义的,在流俗的定义下追寻自己“人生价值”的循环。
可那就是你想要的人生吗?
在我的成长历程中,也无数次地被这样的声音所干扰:我既然辛辛苦苦考上了清华,那么就应该追求留学、移民美国,从事一个热门专业,进入一个风口公司,赚大钱。
言下之意,如果我不能移民美国、学热门专业,赚“大钱”,我的人生就毫无意义。然而,我能够尊重别人进行这样的人生选择,但却无法认可这成为我自己的人生。我清楚地知道自己人生的追求。我向往的一种有尊严的、有荣誉感的、粗犷的生活方式,美国的热门行业永远无法给我。我,需要的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职业发展。
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。人并非标准化流水线制造出来的机器,不同人追求的生活方式注定是不同的。有人追求金钱,有人追求荣誉,有人则追求自我的实现与价值。这些各自不同的人生追求,是绝对无法用一个单一的“鄙视链”进行评价的。认为“某种职业必定优于某种职业”,“某个城市必定优于某个城市”,“某种生活方式必定优于某种生活方式”,这是一种极端的肤浅。有人焦头烂额、视若猛虎的工作和生活方式,有人却甘之如饴。任何人都无权为他人决定一生,只有自己才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。
每个人擅长和喜爱的东西都不相同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“西部”,而每个人的“西部”,其实不能、不必、也不应该完全相同。这个“西部”,或许是你真心喜爱的一座城市,或许是鲜有人踏足的一个蓝海行业,或许是一种不同于多数人的人生追求,又或许,就是地理意义上的西部。
你自己的“西部”是什么,只有经过你自己的深入思考才能决定。找到属于你自己的“西部”并辛勤耕耘,是属于你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,别人帮不上忙;若只是亦步亦趋地模仿别人,看别人的行业好就盲目追随,看别人的城市好就盲目进入,那样只会适得其反,害了自己。
4.
把自身的职业选择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,把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,融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,是“去西部”。
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。其实,国家和社会在某一领域的迫切需要,恰恰意味着这一领域中人才的稀缺,对于个人而言,也意味着宽广的成长空间。顺应国家的需要,往往能在个人发展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无论是对社会,还是对我们自己来说,将我们的青春挥洒到到最迫切需要我们贡献才能的地方,远比在一个拥挤的行业永无休止的内部竞争、在无意义的“内卷”当中将其虚掷掉,更有价值。
如今的我们,已经不必去面对先辈曾经必须面对的恶劣环境。但人类的进步永远不会停止,新的边疆永远存在。七十年后,我们是否能像七十年前的先辈们那样,充满自豪地面对我们的后辈,向他们宣告,当年的蛮荒瘴疠之地,被我们这代人建设成了富饶的沃土?
这是我们的使命。
如今的我,已经不是当年那个18岁的少年,只拥有迷茫而纯粹的热情等待挥洒。我已经找到了属于我自己的“西部”,要去将我的青春融进我心心念念的大江大河。
愿你找到属于你的“西部”。愿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,勇敢面对自己内心的热爱。